有别于自贡花灯的广东兴宁花灯
兴宁花灯是客家地区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兴宁花灯具有的艺术性、欣赏性、风俗性十分显著,是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花灯,可谓广东民间的艺术珍宝。兴宁花灯的群众基础十分好,各村都注重花灯文化的维护、发掘与传承。2012年10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等单位专家教授组成的考评组,到兴宁实地考察后认为,流传数百年的兴宁花灯历史积淀浓厚,艺术性、观赏性、民俗性非常强,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论证后决定正式命名广东省兴宁市继自贡花灯后的另一个“中国花灯之乡”。将广东兴宁花灯及与其相关的灯俗“响丁”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兴宁客家灯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还能完整梳理出兴宁花灯制作工艺、“响丁”的民俗仪式、灯俗的文化内涵等。
因此,笔者以广东兴宁的灯俗作为考察对象,全面分析兴宁各个乡镇村落的客家宗桐“响丁”的习俗;并利用田野访谈和实地观察的方法,记录花灯的制作工艺流程、民间艺人的现实状况,以文字再现迎灯、上灯、暖灯和化灯等环节的仪式过程。笔者通过实地材料的搜集和访谈资料的分析,试图还原客家灯俗的历史流变过程,并结合文化遗产理论,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客家灯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
兴宁花灯同自贡花灯一样,也是手工技艺生产出来的宝贵产品,内含丰富的民间技艺,体现着客家传统文化,蕴含着独创性,是客家人对人类的特殊贡献之一,既有物质生产的表现,同时也有精神生产的一面,凝聚着手工技艺传承人祖祖辈辈坚持的传统,会成为我们今后发展客家文化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类似客家灯俗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若要保持和焕发生命活力,在得到良好的记录、研究的前提下,必须考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问题。政府鼓励并推动兴宁花灯的市场化,是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当代转型的方式之一。
兴宁的“响丁”习俗由元宵佳节的花灯活动演变而来,是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遗产。兴宁花灯起于元,盛行于明清,历经600多年,世代相传。兴宁花灯寓意美好,寄托着兴宁客家人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及家业发达的美好愿望。自贡花灯和兴宁花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客家群众的生活与生产实践,千百年来在人们世代相传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客家人的共同记忆和文化基因。客家花灯承载了具有梅州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充分展示了客家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拥有者和传承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政府和专家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以及每个人的精心呵护。
自贡花灯虽然与广东兴宁花灯的制作工艺存在巨大区别,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而言,以生产性方式保护兴宁客家灯俗,鼓励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使花灯得到活态的传承和保护;对客家传统文化积淀深厚、项目较为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兴宁,提出整体性保护的方式,将兴宁客家灯俗纳入客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的范围。
原文网址,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ggongdeng.com/smcd/622.html
文章关键词:广东花灯,兴宁花灯,自贡花灯
上一篇:福建元宵灯会_元宵花灯_元宵彩灯甚是隆重
下一篇:历史悠久的独山花灯_贵州花灯以及浙江乌镇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