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的光临,今天是:
     登陆账号: 登陆密码:
| 加入收藏 |
首 页 | 企业简介 | 新闻资讯 | 彩灯制作 | 仿真艺术 | 彩车彩船 | 工艺宫灯 | 彩灯设计作品 | 联系我们 | 访客留言
 
企业简介
新闻资讯
产品文化
经典欣赏
尚美足迹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彩灯制作
仿真艺术
彩车彩船
工艺宫灯
彩灯设计
  您现在的位置:自贡尚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 产品文化 >>> 彩灯在清代中叶已经成为了温州民俗文化元素  
   
彩灯在清代中叶已经成为了温州民俗文化元素
编辑:自贡尚美彩灯 上传时间:2010-5-19 分享到:
  •   温州网讯 2月25日至3月8日,“2009·拦街福”活动在市区世纪广场南首锦江路举行,连日来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市民。一些年长者不禁回忆起年代久远的旧版“拦街福”。

      拦街福,即春祈,又名“平安福”。初期的拦街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人们以娱神为名,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节日期间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这个传承了100多年的温州特有民俗活动,从清代开始盛行,上世纪40年代后几乎销声匿迹。

      拦街福在温州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不得而知。据清乾隆《永嘉县志》记载:“二月朔,通衢设醮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取吉为之,至三月望目为止。”由此可见,至少在清朝中叶,拦街福已在温州各地流行。

      民间对旧时温州城内举办“拦街福”的时间和路线说法不一。其中较为一致的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三月十五,从康乐坊(寓意“康乐安宁”)到第一桥(寓意“争取第一”),主要街道依次举行祈福活动,盛况空前。

      经常有人被挤落河

      73岁的温籍著名画家孟庆江回忆,小时候他常去看拦街福。活动之处,人潮汹涌,为了给后面的节目“开道”,打头阵的人会甩出“火流星”,路人怕被烫到,纷纷避让。“火流星”是用铁丝编成的篓,里面装上木炭,两个铁丝篓分别系在一根绳子的两端。打头阵的人拿着绳子边走边甩,风声呼呼,将篓内的炭火吹得通红,远远看去像两个火球,大家就知道拦街福过来了。

      “过去,大伙儿想要看拦街福相当有难度。”市艺术研究所原副研究员沈沉说,当时的南大街(今市区解放街)很窄,庞大的拦街福队伍几乎占去了整条道路,看热闹的人和表演队伍几乎都挤到一块儿,分不出谁是谁了。表演队伍经过市区五马街时,当时临街的三楼阳台是看表演的“黄金地段”,上面的位置早早被主人以及各自的亲朋好友占据,一般市民很难上去。

      关于拦街福活动的盛况,我市地方文献《张棡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晚饭后,闻本晚大南门底拦街福极闹,县城隍庙又有文明戏,乃徒步赴之。至则戏未上台,待一句钟始开演,未半出,台下拥挤不堪,予适立河边无从退避,不料一转瞬而予身畔数人已被挤落河。”由于人群相当拥挤,以至于有人被挤落下河,当年拦街福的活动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未能重现的老节目

      据鹿城区文联主席金文平考证,从清朝中叶至抗战之前,市区每年都举行拦街福活动。1938年抗战期间,拦街福停办,此后一直到1947年,民间又自发组织了一次拦街福活动,不过那次时间是在5月份,持续不到15天。1948年由于战乱,拦街福再次停办,直到2002年,“新拦街福”才重新与市民见面,2005年又举办过一次。

      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旧拦街福中的一些活动,未能在今年的“新拦街福”中重现。据我市部分民俗专家和一些老人介绍,旧版拦街福还有花祭、龙喷水、迎“东岳神”等内容。

      在孟庆江的记忆里,那时家家户户会在门前摆出漂亮的鲜花和盆景,名曰“花祭”,让人怎么看都觉得不过瘾。富裕人家还会摆出精致又高大的锡制蜡烛台,相当气派。不少家住郊县或外地的群众,纷纷赶到城里的亲朋好友家做客,一饱眼福。

      据金文平介绍,旧拦街福活动中的“龙喷水”很有意思。活动期间,有的临街商店会在店里摆上木雕的龙头,龙口中能喷出水来。龙头后面用铜管接到一个暗柜,通过人工的方式将水压上来。《瓯江竹枝词》中有诗云:铜机引水转龙头,鬼伢虚空喷玉虬。

      金文平还提到,三月初三迎“东岳神”也是旧拦街福的活动内容之一,主题是祈福、禳灾和驱疫。传说唐代穷秀才温琼曾寄居温州一座庙中苦读。有一天读书至深夜时,他听到窗外有两个疫鬼在窃窃私语,商量要在水井里投毒。第二天早上,温琼守在水井旁边,把头天夜里听到的事情告诉前来挑水的市民,大家当然不信。温琼见众人仍要取水,大喊一声:我来以身试水!说罢纵身跳到井里。当他被人们捞起时,已全身发蓝,中毒而亡。温琼后被封为忠靖王,为泰山神所属的元帅,俗称“温元帅”,即东岳神。

      商家“斗戏”招徕客人

      旧时“拦街福”活动期间,温州人的商业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吸引市民的目光,商人们可谓大费周章,在店门口搭个小型戏台唱戏就是其中一招。据金文平介绍,这些戏班子一般是各个商家出钱请的,京剧、昆腔、乱弹纷纷亮相,弦管竞作,歌声盈耳。观众蜂拥而至,生意自然兴旺起来。据说不同商家之间还会“斗戏”,一家戏台唱得好,拉走了客源,另一家戏台就变着招数更加卖力地唱,力求争回客源。

      商家另一个迎客妙招是悬灯猜谜。许多店铺将特制的宫灯悬挂在店门口,灯上挂有谜语,让行人来猜,谜语一般涉及温州的街道巷弄、地方小吃等。行人如猜对谜底可获得商家自备的礼物。商家一般卖什么就会给什么,几块年糕、几个水果都是奖品,虽然不是很值钱,却赢得了不少人气。

      民间的手艺师傅也纷纷亮出高超的“销售技巧”。沈沉回忆道:“当时有位叫银洪的卖糖师傅很有名,他说的笑话大家都爱听,每回有人来买糖,他都是先说个笑话把人留住,然后说到一半打住,提醒大家先买点糖,不买就不接着说。他这招真绝,本来不想买糖的人都自觉掏了口袋。”

      除了会做生意的卖糖师傅,一些居民也趁着拦街福赚点“外快”。沈沉说,一些房屋门口有空地的居民,就把空地圈出几块,临时租给摊贩卖小吃或销售打折商品等。

      老太太看彩灯直发愣

      在沈沉的印象中,小时候每年看拦街福最难忘的是灯展。他说,为了迎接拦街福,很多人早早就考虑灯的造型,有的人去定制,有的人自己做,凡是能想得到的样子,在拦街福时都能看得到。

      由于灯笼里点着蜡烛,拦街福期间经常有人因使用不慎而发生火灾。当时温州的消防靠的是水龙,即一种装满水的椭圆形大桶和“T”字型水泵构成的消防设施。一旦发生火情,附近居民会主动变身消防队员,有人使劲压“T”型水泵抽水,有人则拿出锣鼓敲击提醒居民。因为这些“编外消防队员”都是义务劳动,所以水龙也被称作“义龙”。在拦街福期间,这种急促的锣鼓声出现得特别频繁。

      “1946年就不一样了,那时候出现了干电池和手电筒,彩灯通电后闪闪发亮,一些从乡下来看拦街福的老太太以前没见过,看得直发愣。”沈沉边说边笑。

      “民俗狂欢节”如何传承

      拦街福是地方综合文化的集中展示,其间有物资交流,有艺术表演,有文化交融,被称为“民俗的狂欢节”。

      作为温州民俗的品牌,拦街福究竟该如何走下去,我市部分民俗专家和市民给出不少建议。

      金文平认为,拦街福可以考虑选择在市区五马街、朔门街等多条街道,同时开展各种规模的活动,各街道根据各自特色,给市民提供吃喝、购物、玩乐等活动内容,通过民间组织和协会来协调,让单一的拦街福变成“满城皆是拦街福”。

      孟庆江建议,今后的拦街福最好在春节前后举办。因为春节期间,在海外、外地工作学习的温州人都会回到家乡,这样就有更多人能观赏到这项传统民俗活动了。

  •  
    打印本窗口 】    【 关闭窗口 】    【 返回上一页